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章程》以及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回顾
“十二五”期间,学校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江苏省教育厅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坚持“立足淮安、面向江苏、突出财经”的办学定位,围绕“独具特质、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新财院”发展目标,在“特色鲜明,质量出众,师生幸福,人人出彩”财院梦的引领下,大力弘扬“努力学习,精益求精”财院精神,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大力实施“专业调整、合作办学、素质提升、人才强校、机制创新”五大发展方略,扎实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示范重点专业建设、师生素质共同提升、创业就业基地拓展、职业素养基地建设、服务经济社会转型、财经职教集团辐射、校友联谊互动发展”八大建设工程,着力推进省级示范校建设,顺利完成了“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绩
1、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建设质量显著提升
五年来,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推进内涵建设,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着力培养“脑子灵、懂管理、善经营、会动手、身心好、讨人喜”具有财院特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中,深入推进师生素质提升十项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构建“1349”素质教育育人体系。五年来,有近千人次在省部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获得各类技能大赛团体奖100余项,其中包括在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全国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全国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全国性技能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各届毕业生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有2131名学生通过“专转本”考试,758名学生通过“专接本”接受本科教育。为此,学校多次校评为“专接本”工作先进集体。在创业教育方面,学校通过组建创业实践团队、扩建创业中心、举办“学做小老板,勇当创业人”等特色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创业实践能力。2012年11月,顺利通过江苏省创业示范校验收。学校每年在校内举办数十场人才招聘会,五年共为社会输送了14346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多次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专业体系日趋完善。学校紧紧围绕江苏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积极构建以财务会计专业群为主体的龙头引领型专业体系,努力构建彰显文工交融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五年来,学校新增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A类品牌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群3个和重点专业13个,省示范重点建设专业5个,省特色专业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先后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市级培训服务基地9个。积极参与教育部、财政部立项的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和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参与全国财指委、粮指委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质量工程硕果累累。学校根据相关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切实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着力加强精品教材建设。五年来,新增国家和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共5项,新增高等职业教育“百门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52门,优质课程72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46门;新增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3部,教育部高教社“百门精品”教材1部,省级精品教材6部,省重点教材5部。
2、全面推进“三大战略”,办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学校大力实施“集团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力推进江苏财经职教集团建设,着力打造智慧校园,不断加大开放办学力度。
——集团化战略深入实施。学校牵头组建江苏财经职业教育集团,成立由政府部门、相关行业、骨干企业代表以及知名校友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不断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了“今世缘营销学院”、“紫金保险学院”、“中央新亚管理学院”、“京东商城电商学院”、“新道创新创业学院”等校企合作二级学院以及中锐汽车商务基地、用友会计人才培养基地等多个校企合作发展基地;与十方通信、超达模具、京东商城三家企业紧密合作,在三个专业(群)正式试点“现代学徒制”;与沙钢集团、京东商城等大中型企业合作订单培养班级数30余个,订单培养学生850余名;与海尔集团、淮钢集团等537家单位签订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创业协议。初步实现了人员互聘、基地共建、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成效显著,数字化教学系统功能日趋完善,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提供了信息保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大学城空间建设为抓手,通过微课、慕课等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举办“今世缘”杯教学竞赛,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一、二等奖3项;全国高校微课大赛三等奖3项,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二、三等奖16项,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三等奖6项。启动了以课程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为主的智慧教室建设,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
——国际化办学积极推进。2012年启动自主组团赴国(境)外培训,2014年开始组织学生赴境外交流,国(境)外友好合作高校不断增加,学校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输送学生赴国(境)外高校深造达55人次,引进和聘用专兼职外教16名,派出教师赴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共计18批,达到131人次。积极与国(境)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组织42名学生分赴台湾东南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研习。
3、全面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五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科研、基地等综合优势,围绕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搭建社会服务平台,主动开展“进乡入企,理财培训”、“粮油安全,社区行动”、“对接园区,服务外包,携手中职,辐射提升”等特色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先后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平台)2个,市级技术服务中心(平台)8个,专业咨询(服务)公司3家,积极为地方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五年来,共获市级以上科研立项项目196项,其中教育部课题1项,省级立项课题33项,市厅级立项课题162项;发表学术论文1331篇,其中核心208篇,EI收录17篇,SCI收录1篇;新增科技创新载体5个;获淮安市科技进步奖、淮安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8项;获得授权专利51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9项;出版著作7部;建立校级研究所6个,为推进淮安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会服务不断提升。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了全国家居消费指导师国家职业培训基地、淮安市中小企业服务基地、淮安饲料安全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省中小企业应用软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20多个产教研平台与培训基地。年培训量达10000人次,提供业务咨询和技术服务近100项。同时,学校与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共建协议,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教师培训、学生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还成功承办了省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等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培训班,累计培训近400人次。
4、全面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各项事业开创新局面
五年来,学校在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进程中,坚持依法治校、强化管理、规范运作,学校管理逐步走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依法治校有效实施。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制定《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章程》,积极构建服务主导型教育教学模式,推进目标管理,认真落实院(系、部)党政共同负责制,稳步实施校院(系、部)二级管理改革,不断扩大二级院(系、部)自主管理权限,逐步实现教学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管理权限重心下移,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服务创优,着力推进精细化管理”主题活动,进一步明确职能、理顺关系,规范服务程序、优化服务流程,兑现服务承诺。
——师资结构日趋合理。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师德教风建设,实施“五个一”工程和“双百”工程,加强教学团队和社会服务团队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五年来,新增教授20名、副教授32名、博士6名、在读博士10名,江苏省教学名师1名、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6名,新增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引进硕士21人,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了75%,师资结构日趋合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了86%,兼职教师数量和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五年来,学校累计投入资金2.15亿元,建成23231平方米的图书馆、1500平方米的工科实训中心,改善一批专业教学实训场馆和公共场所设施,为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完成四支渠校内河段改造工程,精心打造一批文化场馆,如周恩来“五观”教育基地、淮安商业文化展示馆、货币文化馆、艺术文化馆、今世缘文化馆、物流文化馆、汽车文化馆、翔宇广场、清风苑、会计文化长廊、粮食文化长廊以及建成以地方文化为题材的“湖畔四景”,为学校内涵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学校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管理与企业化管理,改善师生生活条件,相继荣获省教育收费规范高校、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优秀单位、省园林式校园、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省文明食堂、文明宿舍。学校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构建了维护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多次被授予淮安市“经济文化保卫工作先进集体”、“消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五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全国职业院校“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2015年全国大学生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大赛、三届省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两届省高等职业院校银行业务技能大赛、一届省中等职业学校沙盘模拟企业经营技能大赛。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全国“商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暨“店长人才素质”研讨会,全国商科类高职院校“宣传运河文化、支持大运河申遗”活动,主办“海峡两岸职业院校商科人才培养高层论坛”、淮安市中小企业发展论坛,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顺利通过教育部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成为全国财政、金融、商业、统计、粮食、报关等六个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首批关工委常态化建设合格单位,省对外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省“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省教育科技工会“模范职工之家”,省大学生“进社区、进乡村、进工地”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先进集体,省红十字示范校,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5、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五年来,坚持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科学决策、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改革与发展。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协作,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效;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长效机制;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校党委中心组连续五年获得淮安市“理论学习中心组先进集体”称号。试行的党代会常任制被江苏省委教育工委评为“党建工作创新奖”,并入选“全国基层党建理论创新与实践案例”。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共设置二级院(系、部)基层党总支11个,党支部36个。五年来,培训入党积极分子6458人,发展党员1172人,其中青年骨干教师党员36人,学生党员1136人。
——干部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先后完成两轮中层干部换届工作。提拔中层正职干部12人、中层副职干部30人、部门助理7人。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和交流换岗力度,2014年中层干部交流轮岗31人,达到47%,中层干部选聘后平均年龄48.7岁;具有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博士学位的占比55.56%;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占比73.61%。中层干部学历学位结构和职称结构较“十一五”期间均有较大幅度提升,推进了学校干部队伍“四化”建设,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完善了后备干部队伍。
——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抓好反腐倡廉工作,认真履行党委反腐倡廉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廉洁教育“6611”工程,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警示教育;积极开展专项审计和专项治理工作,针对权力运行“关节点”、内部管理“薄弱点”和问题易发“风险点”,建立健全党政统一领导、纪检监察组织协调、审计财务等业务部门各负其责的内控机制,为学校的科学跨越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二)“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十二五”期间,学校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
必须坚持把“党的领导,依法治校”作为学校和谐发展的坚强保证。一定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遵守大学章程,积极推进依法治校,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必须坚持把“努力学习,精益求精”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精神追求。一定要把“努力学习,精益求精”内化为财院人的精神气质,外显于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自觉行动。
必须坚持把“价值引领,文化育人”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工程。一定要深入推进“1349”素质教育育人体系建设,把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必须坚持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作为学校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定要坚持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服务师生”作为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一定要把师生幸福作为办学治校能力的终极价值追求,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尽最大努力为师生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机会。
二、“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
——从全国形势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将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必将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高职院必须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努力满足时代要求,在服务中广集办学资源,在服务中求得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从省市发展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加快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江苏省在“十三五”时期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以“五个迈上新台阶”为重点任务,以“八项工程”为主抓手,统筹推进五大建设,着力打造“强富美高”新江苏,必将赋予高职院更多新的使命与责任。淮安市全力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着力打造“4+2”优势特色产业升级版,必将要求学校提供相应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也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
——从教育发展看,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前,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相继出台,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学校改革应对的挑战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教育发展为学校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带来许多挑战。当前和未来学校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
——从外部来看,国家正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际化、开放化、信息化、集团化办学的迅速推进,对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江苏大力推进高教强省,高等教育现代化脚步日益加快,对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学校如何调整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显得更为迫切、更加重要;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内涵提升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竞争更趋激烈,“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高职院数量递增,无论是省属高职院还是地方高职院都在努力办出特色、提升水平,呈现激烈的竞争态势;江苏省高中毕业生数逐年减少,生源竞争愈加激烈,生源结构日趋多样,如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改革招生策略,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对学校事业发展带来了各种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极为艰巨的任务,也是学校在“十三五”期间需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的严峻挑战。
——从内部来看,“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一是基于双赢互利原则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尚未完善,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紧密度还不够高,继续教育尤其是职业培训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全面服务社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专业设置、调整与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契合,服务淮安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专业教师队伍素质、结构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行业内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亟待加强,青年教师学历结构亟待优化,教师转型还没有到位,具有企业工作经历、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充实;五是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还不够活、管理效能还不够高,服务意识、工作效能与执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战略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紧扣“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先导,以建设国家优质学校为契机,紧紧围绕“全面建成高水平特色财经类高职院”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品牌化、集团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紧扣“提高教育质量”发展主题,抓实“立德树人”核心任务,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党建工作,着力建设质量高、特色显、环境优、师生幸福感强的新财院,谱写好“特色鲜明、质量出众、师生幸福、人人出彩”财院梦的新篇章。
(二)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学校将按照国家优质学校建设要求,努力在“质量高”上取得重大进展、在“特色显”上创造更多成果、在“环境优”上取得新突破、在“幸福感强”上让师生有更多的获得感。到2020年,将学校建成国内领先、省内同类院校位居前列的高水平特色财经类高职院。
——办学规模 到“十三五”末,学校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数达到9000—10000人,成人学历教育规模在8000人左右,成人非学历教育规模在10000—12000人次,逐步实现多形式招生、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
——专业建设 坚持“立足淮安、面向江苏、辐射全国,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办学定位,努力构建以财务会计类专业群为龙头,以管理贸易类专业群为支撑,人文艺术、工程信息类专业群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到“十三五”末,学校专业总数基本控制在28个左右。全力打造1—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推行会计专业四年制职业教育试点,逐步形成“优势专业精、传统专业强、新兴专业特”的专业格局。
——校企合作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到“十三五”末,各院系建成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实体1—3个,各专业对接紧密合作企业3—5个,不断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专业增加到10个。
——素质教育 以“价值引领,文化育人”为导向,不断优化“1349”素质教育育人体系。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获奖50项;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0篇,打造优秀毕业设计团队10个;建设校级精品社团10个,品牌社团20个,优秀社团30个;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就业质量和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
——队伍建设 到2020年,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35%,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12%。建设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2个;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2名,省“六大高峰”或“333第三层次”人才2—3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3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8名,拥有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
——科研工作 “十三五”期间,培养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3—5名,省内有地位的学术骨干10名;培养优势明显的科研团队3—5个,并力争建设省级科研团队1个;实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零”的突破;争取省部级科研成果获奖1-3项,市厅级科研成果获奖30项以上;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3—5项,纵向科研项目累计100项以上,科技服务经费年均增长30%以上,累计达到300万元以上;在SCI、SSCI、CSSCI发表学术研究与教育管理论文20篇以上;获国家专利10—15项;出版学术专著20部。
——社会服务 发挥学校办学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社会服务品牌,组织开展职业与技能培训工作,年服务人数不少于3万人次,社会服务收入不少于500万元。加强与国内外职业院校、行业组织的往来,不断提高学校的辐射能力。通过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基础建设 十三五期间,新增省级以上实训基地1—2个,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3—5个,虚拟实践实训中心2—3个。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建成青年教师公寓、科技园,力争建成大学生活动中心;改善教学设施,完成智慧教室建设。
——文化建设 大力弘扬“努力学习、精益求精”的财院精神,注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行业、工业、企业、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学校美化、绿化工作和卫生、消防、安全综合治理,为师生学习、工作、生活营造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安全环境。
——对外交流与合作 持续推进与国(境)外院校学分互认、学生互换和教师互派工作,每年交流学生60人,实施“国(境)外访问学者计划”,新增国际通用资格证书1项,培养国际通用高技能人才。
——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发挥教代会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学校章程为遵循,以作风建设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深入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扎实推进目标管理,调整优化组织机构,扩大院(系、部)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学校改革发展环境。
(三)发展战略
“十三五”期间,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将大力实施四大发展战略:
实施品牌化战略。以国家优质校建设要求为蓝本,以省级品牌专业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一批国内有影响的专业群,强劲拉动学校各专业共生共荣。
实施集团化战略。以江苏财经职教集团和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为基础,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职教投入机制和以利益为纽带的职教集团运作模式。
实施信息化战略。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
实施国际化战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经验,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着力提升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具体举措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加强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体系。加强高职教育研究与学习,探索高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加强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研究与分析,确定专业建设的各种要求和举措。遵循“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教育资源为基础”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分类开展专业建设,根据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设置新专业,依据岗位的变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数量适中、稳定有序的专业体系。建立与人才市场、就业市场相适应的专业预警和调整机制,形成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机制。
遵循专业建设分类管理,做精、做优、做特三类专业。按照“做精品牌专业,做优传统专业,做特新兴专业”的思路,以省A类品牌专业——会计专业建设为契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建设力度,给予政策支持,努力形成3—5个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成果突出、教学质量高并具有区域、行业优势、有特色、实力强、声誉高的品牌专业;改造传统专业,以提高质量和优化调整为重点,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结构优化的要求,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各专业发展的趋势,适当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更新或增添专业方向,增强市场适应性,同时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和协作联合,适当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试点“会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拓宽传统专业发展空间,重点建设6—8个优势明显、行业有影响的专业;面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与国家新兴产业和地方支柱产业相关的5—10个新专业,在经费投入、图书资料、设备添置等方面给予必要倾斜,保证其高起点、高规格地培养人才,并在短时期内建设成特色明显、人才培养质量有保障的专业。
积极完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各院(系、部)与行业龙头企业、行业部门、中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合作办学,在校院两级理事会的指导下,推进多元投入主体依法共建办学实体建设,通过人员互聘、平台共享,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健全学校与地方、院系与行业、专业与产业联动发展长效机制,推进政行企校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引企入校、订单培养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校企人才培养方案共订、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课题共做、质量共评等方面取得成效,形成3—5个以产学研用结合和订单式培养为显著特色的专业(群)。依托江苏财经职业教育集团与高职院校、省外职教联盟、境外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积极吸收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基于学分转换的集团内部教学管理模式。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实施职业岗位任务与项目驱动的系统化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深化课程开发,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建立和完善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结构,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行业协会专家等参与专业标准制(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完善、课程开发与实施等,使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模式、层次、知识能力结构等适应一线岗位的要求。依托学校体制机制优势,将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融入专业标准,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综合实践体系,深化以职业岗位任务与项目系统驱动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十三五”期间,力争主持国家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1—2门,建成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2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8—10门,出版十三五规划教材5—8部,省级重点教材6—10部,校企合作特色教材15—20部,建设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3—5个,满足专业建设共性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理实一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与教学评价改革;持续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未来课堂、智慧教室建设,实现智能环境控制、电子课程教学、移动学习、远程协作共享等教学方式变革。同时,及时总结教学改革成果,争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
构建校企互动双赢、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明确建设目标,改善教学条件。配合科技园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优化以“校中厂”、“厂中校”为合作机制特色的产学研一体、校内外联动的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专业(群)升级整合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提高原有实验实训场所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创建模拟仿真与真实职业环境相结合的开放型、生产型实践实训中心,同时大力开发虚拟实践实训中心。“十三五”期间,新增省级实训基地1—2个,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3—5个,虚拟实践实训中心2—3个。
打造行业、企业、学校“三结合”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研”的理实结合型教学团队。依托江苏财经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理事会,通过校企共建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基地,以远程视频教学异地互动技术为支撑,以校企共创产学研合作项目为载体,构建体现“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研”的学习型组织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共同推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打造校企共建的高水平专兼职专业教学团队,全面推进行业、企业和学校三结合的“双师”素质提升机制。推进校企合作“专业双带头人负责制”和“专业领军人物计划”。通过外引内培,提高学校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到2020年底,达到教授35人、博士30人。通过持续推进“五个一工程”、“双百工程”,专业教师“双师”比例达到95%以上。
推进教学管理创新,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建立“学分银行”,实施分层教学、走班制、辅修制、导师制,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成长。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加强教学督导,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全程评价,完善行业、企业和学校“三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迎接第三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完善人才培养数据采集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健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实施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努力形成具有标志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二)彰显文化育人特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文化人,师生共进,努力实现“五个一”的发展目标,即:构造一个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建造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融职业性、专业性、地方性文化内涵为一体的育人基地,营造一个全体师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良好文化环境,打造一套具有坚实理论支撑的江苏财院文化育人实践经验,创造一个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成果。
坚持“价值引领”,着力培育“文化育人”的特色亮点。紧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做到“三个结合”,着力推进“八大文化建设”。即: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理想结合起来,把职业精神培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把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亲民、严实”为主要内容的恩来文化,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以“诚信、严谨、精进”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文化,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追求;以“包容、开放、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文化,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风尚;以“文明、得体、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礼仪文化,塑造学生优秀的职业习惯和职业形象;以“廉洁、自律、守法” 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文化,筑牢学生的道德防线和职业底线;以“创新、创业、创意”为主要内容的“三创”文化,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能力。以“高雅、健康、豁达”为主要内容的美育文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职业涵养;以“爱校、建校、荣校”为主要内容的校友文化,切实动员广大师生和校友为学校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坚持“1349”育人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学生素质教育精品。按照“让学生动起来,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一理念,紧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充分用好课程教学、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班主任和管理服务工作、社团工作、新媒体等多种育人途径,推进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紧扣学生思想状况和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紧扣“人人出彩”的价值追求,充分利用各种节庆、仪式、典礼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文化育人作用。各二级学院和系、部要紧紧围绕学校制定的“1349”素质教育实施意见,实施“学生身心健康促进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以鲜明的主题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本着鼓励创新、注重实效、示范带动的宗旨,积极开展学校文化育人“一院(系)一专业一精品”遴选工作,激励二级学院(系、部)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积极拓展文化育人的途径,创新方式方法,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贯彻“人才强校”战略,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创新工作载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十三五”期间,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构建师德考核体系,在教师职称晋升、先进评比、优秀评选等方面,对于师德考核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继续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完善“教师层级开发”机制,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健全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和校外兼职教师进修培训办法,有序开展国(境)外培、国培、省培和企业培训项目,加强青年教师、转岗教师的集中培训。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派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实施“专业带头人国外培训、骨干教师境外培训、成长教师国内知名高校培训”计划。实施人才培养“四大工程”,加
完善双师素质培养机制,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技能。依托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利用行业企业优势,通过校企共同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共同研发产学合作项目等手段,构建与企业合作共同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新机制。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尽可能多地把课堂安排到社会、企业进行产学结合教学,完善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对尚未达到双师要求的专业教师分期分批选派去企业顶岗实践、提供技术服务或从事课题研究或产品研发等,以解决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确保专业教师“双师”比例达到95%以上,以适应经济社会和企业转型升级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多元化教师考核考评体系。进一步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规范的岗位管理体制,坚持“按需设岗、以岗定薪、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的原则,完善学校津贴分配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更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严格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制度,以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惩和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优化职称评审办法,完善职称评审条例和职称评审积分制,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公开、客观、全面的原则,确保职称评审的规范透明,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四)创新产学研用多方合作机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多方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模式,与市县区政府、行业协会、地方骨干企业合作,培育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特色项目,取得一批科学性、实用性的成果,提供“短、平、快”的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使各级各类纵横向课题数量和技术服务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长。针对不同专业门类的特点,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人才引进、资源配置、项目经费配套和岗位聘任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发挥六个文化研究所的积极作用,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努力办出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报。
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横向合作研究、“四技服务”、平台建设、决策咨询研究、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等各种形式服务地方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横向合作研究项目数和外来经费总量实现递增。提升科技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提升周恩来文化研究、淮商文化研究、地方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等领域研究和服务工作的影响力。与淮安及周边区域科技合作不断深化。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力争建成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科技园。以“服务外包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创建淮安经济开发区服务外包企业孵化发展基地,成立“淮安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园管委会”,引进事务所、电子商务、管理咨询公司、软件公司等服务外包型企业10家入园。以“驻企(驻校)工作站” 管理为切入点,年承接服务外包项目40个。健全教师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科研质量保障机制,东中西部校际合作成效机制。继续开展服务政府、民众的食品安全、投资理财、法律援助及咨询等社会公益活动;推动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借阅服务等工作。
(五)推动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应用
加快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到2020年,教室、实训室、图书馆等重要教学、办公场所实现桌面千兆、核心万兆的网络速度;有线、无线网络覆盖到学校的每个教学、生活和办公场所,保证师生能随时、随地、安全、高速、便捷接入互联网,实现校园免费无线网全覆盖。实施智慧教室建设,力争实现校园智慧教室全覆盖,推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实施智慧校园建设,争取到2020年,实现校园的网络虚拟漫游,为各院(系、部)仿真实验实训室和各文化场馆提供网络支持和技术保障。优化整合各类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研究、生活等应用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和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为方便教师教研和学生学习,建设5—30个学习、生活类移动应用程序。完成全校183个多媒体教室的升级改造,全部实现有线联网。建立常态化录播系统、精品录播及演播厅等设施,全面开展校内精品课程、微课等优质视频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
(六)探索实施国际化建设工程,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国(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力争与台湾技职大学“3+1”高职、本科分段联合培养学生,继续鼓励学生到国(境)外交流学习,新增国际通用资格证书项目3—5项。
不断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与国(境)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为教师创造6个月及以上的专业研修机会,争取项目或课题合作,推行骨干教师“国(境)外访问学者计划”。邀请国(境)外合作院校专业教师来校为相关专业教师进行师资培训,为相关专业学生授课,开展嵌入式教学。
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职人才。每年组织2批学生赴台湾技职院校进行为期1学期的研习;到2020年,组织2批学生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外高校进行短期研习;吸引和邀请国(境)外学生来学校进行非学历短期研习;联合举办学校与国(境)外学生夏令营活动。
(七)推动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激发自主办学活力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积极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到2020年,成人专科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500人左右,网络(本科)学历教育规模力争达到1000人左右,自考人数达2000人左右。建设政府授权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培训点、考试点3个,承办政府委托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5项,引进国内高端培训项目3个,各院(系、部)拥有“精品+特色”培训项目至少1个,初步形成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继续教育项目群和高层次培训品牌,建设继续教育省级精品课程1门和省级规划教材2部。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领域,重点建设会计、物流管理、工商管理、金融管理、法律事务、粮食工程、机电一体化等7个专业。努力建成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打造具有特色化与职能化特点的继续教育教学与管理队伍。
创新继续教育模式,拓宽社会服务渠道。依托江苏财经职教集团,立足淮安、面向江苏开拓非学历教育的培训。针对培训市场的变化,改进培训方式,逐步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培训项目。坚持“规范办学、稳步发展、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原则,根据江苏成人学历教育的生源变化情况,建立校外办学点6—8个。到2020年力争继续教育办学收入达到300万元。
(八)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创造平安和谐校园
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建成青年教师公寓、科技园,力争建成大学生活动中心;稳步推进校园环境建设,完成校园景观升级改造、教育生态园建设;进行电力扩容,完成教室、学生宿舍空调安装;强化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安全工作效率,在校园的重要场所、主要干道建设高清视频监控,完善消防安全监控机制。
五、“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党建工作
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动学校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强化思想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师生员工。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院(系、部)党政共同负责制,不断完善党代会常任制。进一步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学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机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总支和标准化党总支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党员教师先锋工程、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健全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四位一体的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全面推进体现学校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依据国家法律和《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章程》的原则与要求,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规范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完善教学科研、对外合作、学生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为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主渠道的作用。积极拓展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学生自主管理。全面推进“七五”普法工作,全面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治校、管理人员依法行政、广大教师依法治教能力和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三)加强资产经费管理
坚持内涵建设优先的原则,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努力争取国家和江苏省内涵建设和重点项目经费。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监管责任,强化对院(系、部)、后勤、膳食等部门以及科研经费、基建经费等专项费用的内部控制;健全学校财务审计制度,强化对二级学院、系财务监督和校办企业审计监督。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规划组织实施。健全学校党委、行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明确规划责任分工。职能处室和院(系、部)在编制本部门专项规划时与学校总体规划相衔接,对学校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对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制订时间表、路线图并予以公布,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加强纪委、监察和督导队伍建设,健全督政、督学和质量监测制度,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总结。
(五)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加强宣传工作,构建立体化的宣传网络,充分发挥校报、橱窗和网络媒体作用,加大对规划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的宣传,动员全校师生关心支持学校事业改革发展。进一步加强主题特色宣传、成就经验宣传、先进典型宣传,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学校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新举措、新成就、新经验,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整体防范能力,强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学校长期安全稳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回应师生关切,加强学校政策解读和舆情分析,注重对重点热点问题的有效引导,着力营造学校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